(资料图片)
美国人李渡一口流利的中文,是在不断总结错误中学起来的。“刚开始学习中文,找不到什么动力。白天上班,晚上学习,一度想放弃。有一天,我发现学汉语可以更好玩,写下了自己说错的词句。”他认为,任何水平的语言学习者都应该“放下恐惧、找到乐趣”。在《趣简中国话》中,有个板块叫“myfavoritemistakes”(我最喜爱的错误)。“熊猫”说成“胸毛”,“出门”说成“出家”,“应该没问题”的语气不同意思也完全不一样,谐音梗、文化差异段子、中国典故相互穿插,读者在捧腹大笑的同时,也能牢牢记住知识点。
当被问及《趣简中国史》的风格是如何确立时,主创人员之一的孙祝旻说:“与通常写作时‘孤独’的状态截然不同,‘中国不简单’系列的创作过程简直像是一个多方交战、剑拔弩张的战场,不仅时时爆发文化的冲突、语言的冲突,甚至还有60后、70后、80后的代际冲突。通过争论,最后幸存下来的东西就是特别简单又特别有趣味的,让文化冲突发生最后又走到共通点的故事。”
从拿着话筒的孔子到穿着沙滩裤的老子,从形同超人的秦始皇到肆意奔放的佛门僧侣,翻开《趣简中国史》不难发现,书中包含着各种有趣的插画和一系列的非典型的视觉元素。“在一开始,就考虑到插图的形式,方便读者很快了解我们所要传达的内容。”李渡说。插画师杨侃真以书中“魏晋贤士和美国嬉皮士”插图的印制稿为例,他表示,这两组看似绝无同框可能的人群,有着许多共同点,比如都很有个性,都是音乐高手等。正如孙祝旻所说,“不管是历史还是语言,都给了我们一个旁观者、一个西方人看待中国文化和语言的视角,让我们发现很多没有发现的奥秘。”